发展饲草作物 推进现代农牧业 | |
浏览 5777 | |
随着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与市场需求的改变,中国的畜牧业已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副业”畜牧业向市场经济时代的现代畜牧业和“支柱”畜牧业方向迅速发展。 现代畜牧业的关键是以科学培育和改良的高产优质畜禽品种,以科学饲养和饲料为基础的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和以科学防疫防治结合的畜禽保健体系,获取优质、高产、安全的畜禽产品,满足人类生活质量日益提高、营养需求日益完善的需要。中国目前的畜牧业是现代化发展的规模养殖与传统的农村个体分散养殖并存。规模化养殖是必然的趋势,我们既要重视分散养殖中的传统经验,又要重视规模化养殖在先进科学技术上的辐射,引领畜牧业的整体现代化。
饲料作物的应用与发展,既是现代畜牧业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种植业“三元”种植,完善农业生产系统和优化田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在以获取以动物蛋白,动物营养为主的欧美国家,饲料作物是种植业的主体。在中国向农业现代化进军过程中,发展饲料作物应置于重要的地一、发展饲料作物,组织饲料生产是现代畜牧业的物质基础
饲料作物包括粮谷精饲料、青刈鲜喂的青绿多汁饲料、人工种植的一年生多年生牧草和青干贮备加工的粗饲料。只有各种饲料科学搭配的完全营养日粮才能充分发挥畜禽良种优质高产的遗传特征,才能保障畜禽健康生存发展。
一、我国饲料生产和栽培饲料发展滞后,大大影响畜禽生产力的提高。
(一)长期以来“以粮为纲”的畜牧业仅仅是副业生产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农村老太太养猪靠野草、靠泔水,散养猪禽自寻觅食,役畜靠农作物秸秆维持基本日粮,凡此种种使人们难以置信在规模化养殖以后,要靠人们按照畜禽生长发育对营养需求提供完全日粮的必要性。
(二)对能量守恒的客观规律缺乏应有认识。秸秆所提供的能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家畜的生命活动,即使对草食动物也只能转化为较低水平的产能。因为在作物籽实完熟过程中,秸秆中的可消化营养物质已大部分运输到籽实之中。虽然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科学家一直致力于把秸秆中残存难以被利用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加以分解,释放成可被家畜消化吸收的营养,但是进展缓慢。人们还记得文革时间噪极一时的糖化秸秆粗饲料喂猪,用2.1斤精料转化为1斤肉的“政治笑话”影响到国际。没有优质完善的饲料营养要使优良种畜禽生产出优质高产的肉、蛋、奶、毛等畜产品是难以实现的。我国养猪存栏成倍于美国,而总产肉量反低于美国,我国奶牛平均每头年产3-4吨(其中包含一部分现代牧场高产牛的统计),而美国则2-3倍于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企图“种稗得稻”这是常规所不可能的。
(三)对种植饲料与种植粮、经作物缺乏辩证统一的思考。粮、经占用耕地天经地义,而用耕地栽培饲料却大为质疑。且不说通过饲料生产转化为肉奶蛋畜产品本身就是大粮食,大食物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实践中为了畜牧业的发展,在目前粮食播种面积中有约40%用作粮谷饲料。“粮食安全”很大程度上是饲料安全。但是用40%面积生产的粮食用作畜牧业精饲料,用籽实收获的秸秆作粗饲料,绝不同于用相应面积按畜牧业特点安排各类饲料作物的种植,后者所提供的总营养物质必高于前一生产方式,其营养物质转化效能也比显著高于前者。饲料作物之供应家畜与粮谷作物供应人的需求具有不同特点。饲料作物是以大量绿色营养体为生产目标以青嫩富于全面可消化营养,丰富的活性物质提供畜禽利用和转化。从农业生产而言,以玉米为例,乳腊熟期收获的玉米全株(含穗)青秸要比完熟期的玉米籽实和售后干秸提供畜牧可利用的营养要高出20-50%。
二、发展饲料作物、实行“三元”种植,符合科学的农作制
饲料作物包括豆科、禾本科牧草是完善农业生产系统、促进一性与二性生产农牧结合的农作制的枢纽和纽带。科学配置粮、经、饲生产结构是现代农业发展中宏观与微观层次上建立农业耕作制度的重要一环。
从农业种植业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的必要性,可能性在于:
(一)从可能性而言,如上所述,现阶段耕地上生产的粮食的40%左右是用于畜牧业发展。因此,将这部分耕地从按人所需求粮食的生产模式转变为按畜禽营养需求的包括饲料粮谷在内的饲料生产模式,只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的改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就生产系统而言,着眼于大食物、大粮食观而形成更多的产出。一亩按粮食种植的玉米和一亩按饲料方式生产的玉米其地上生物总产量及其转化的畜产品是无法比拟的。
(二)从必要性而言,三元种植结构的推行面临刻不容缓的局面。
——三聚氰胺事件震动全国,其实质就是动物生产中有效蛋白质的缺乏。乳牛靠蛋白质生长发育,牛奶靠蛋白质转化。当前我国奶牛业处于大发展过程,由于优质高效蛋白的缺乏,商家靠添加过量三聚氰胺以平衡供应,这既是商家缺乏诚信,也是科学普及不够的典型案例。事件发生后苜蓿的需求量顿时骤增,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要获得高产优质产品,必须有相适应的饲料基地。人工饲料作物既提供工业饲料的原料,又辅助工业饲料不足提供鲜活、易消化,富营养且量大裹腹不可或缺的日粮组成。
——粮食安全既是首要,但种植业三高一低(高化肥农药、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已面临必须逐步改变的境地。过去我们习惯于直观看到工厂烟囱及其排出废气对环境的污染,却忽视了化肥农药通过渗漏,“暗流”污染耕地和地下水源及河湖水系。工厂污染局限一个点,农业污染则是一个面。当前粮食安全面临耕地数量锐减临近红线,主要靠单产的提高。而提高单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矿产、化石为原料提供的生产资料,势必步入“高产再高产、污染再污染”的困境。三元种植特别是饲料牧草既可降低对化肥、农药的需求,而且在全球正推行低碳经济的今天,吸碳、贮碳的优越性有益于农业生产系统向节能减排方向发展。
——饲草作物是完善的农业生产系统实现生态循环的中间环节。饲草生产是以绿色茎叶营养体为目标,在作物营养生长的高峰阶段收割,与地上生物量最大化同时也是地下根系量生长的盛期。此时,地上、地下的积累都要优于籽实完熟期茎、根枯萎所含营养,特别是生物固氮的功能使能流、物流在田间农业生态系统中得以相对平衡而良性运行。中国农民长期以来靠绿肥养田、用养结合,使耕地品质得以的持续的精髓经验值得记取。保护耕地质量这是农业生产中贯彻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体现,而粮、经、饲协调发展有助于这一理念的贯彻。再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当前全球已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要求,中国在应对的《国家方案》中在2010年的任务要求,除实现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10%,努力减缓CO2排放外,特别提出通过实现新增草地2400万公顷,治理退化、沙化、碱化草地5200公顷的目标,以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由此可见,我们草业工作者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环境方面承担的重任。
——饲料作物是科学农作制的重要内涵。饲料作物和牧草在耕作、轮作体系中具有重要性。作物种类和成分的增加,有助于避免连作的种种弊端,有助于防止同类病虫恶性的世代蔓延,有助于间、套、复立体种植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有助于豆科、禾本科根系交替发展土壤理、化性能的改善和有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滋生,有助于保护性耕作的推行等等。当前多数科学家把全部精力集中于某一种作物或某一技术环节的深化、钻研,需要有更多的科学家把握农学系统原理,组装单项技术,建立符合持续发展的农作体系,运用综合技术提高整体生产力。
总之,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异曲同工”,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二者同样的功能是通过光和作用提供生产生存发展必须的食物与营养,不同的是前者以生产产品直接提供食物,而后者则是通过第二性生产转化为人的更高级的食物。步入现代农业新阶段,在以粮食作物兼作饲料,在经济上不可取,资源上有浪费,科学上也是滞后的。
三、饲草工作者在现代农牧业发展中的迫切任务
(一)饲草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做出示范样板充分论述并强化宣传人工种植饲料作物和牧草在牧区推行舍饲半舍饲以保护天然草源,提高草原生产率和现代草食畜牧业生产水平;在农区推进三元种植结构,促进农牧结合,促进农业耕作制度走向节能、生态、高效转变,同时提高农区现代畜牧业生产。要下大力气提高饲草作物与生产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档次,以宏观思维和综合研究来指导每一项科研设计,同时每项专业和微观技术研究成果要在推进饲料作物和牧草学科发展上明确定位。为饲草专业,饲料生产学科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近期农业部畜牧和科技主管部门非常重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草业已位列50大产业之中,饲草工作者要把握机遇,从整体出发,有序推进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支撑。
(二)草业工作者要团结起来关心并积极推进饲料作物与牧草的产业化。只有产业化才能使饲料、牧草融于大农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学科水平的提升。学术和学科的进步并不能代替产业发展,没有产业发展,学术难以深入,学科难以提高。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是畜牧产业和科学上一次沉痛教训。这应是唤醒草业发展支持蛋白植物生产的机遇。但是由于饲草产业还不够发育,呼声不大,效应不强。推进产业化,主要依靠培育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我国草业企业还刚刚起步,除草坪产业外做贸易者居多。草产品企业少,草业经济总量小,形不成“气候”,这是在大农业中草业难以有相应地位之所在。草业发展不缺市场,而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具备,而是缺乏做大做强的企业。即使说草产业也不乏坚持发展的勇者,但一般规模不大,举步艰难,加以企业也缺乏必要组织,反映权益要求,营造有利发展的政策和环境。因此有关方面拟定今年夏秋在多年酝酿基础上成立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通过协会组织带动产业进步,与此同时召开新一届苜蓿发展大会,继续以苜蓿为龙头推动草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草业科研和教育单位应把推进饲草产业化放在重要地位,加强引导,培育人才。现在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有条件的单位已把草业的发展在人、财、物的投入上摆在重要位置。但是新兴学科,新兴产业,基础差,底子薄,虽然不少省以上科教单位做了很大努力。国家和主管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由于欠账多,不说和其他行业比,即使大农业内部也逊几筹。人才、技术、设施都远不能适应客观发展的要求。加上社会上一部分固守传统农业而对草业持有偏见的影响,更增加发展中的难度。几年前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虽已完成中国草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编制,国家也发布了加强草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的文件,我们科教部门应在这基础上组织队伍、发挥科技优势、深入实践、脚踏实地、整合资源、综合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和经济特点,利用综合试验站、野外基地等平台做出示范。应认真、诚挚地向任继周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做前瞻性工作、开展综合性、理论与实践共同推进的样板工作以影响和带动学科和产业发展。
(四)饲料作物和牧草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序发展、稳步推进。
——饲料作物和牧草在草原地区首先在有条件,生态特别是水源较好的地区优先发展。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灌溉草场,这是集约化经营草场的关键一环。我们应配合水利部门做好规划逐步付诸实施。灌溉条件下人工饲草地的单产必数倍、十倍天然草场,对草畜平衡和缓解天然草原承载压力,同时也为向舍饲半舍饲经营方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我国草原地区从东到西应以豆科苜蓿,直立黄芪、锦鸡儿,禾本科新麦草、雀麦草、老芒麦等适应性与适口性良好,富于蛋白而又青物质产量高的草类为重点。在西南部山区,丘陵草原则应以豆科三叶草、百脉根、箭筈豌豆和禾本科黑麦草、鸭茅、梯牧草、狐茅等为重点。与此同时相应种植一年生玉米、大豆之类,科学栽培、协调发展,在生产饲草同时,稳步提升土壤肥力。
——在半农半牧区应在农牧结合方针下,确立三元种植结构,把牧业发展作为重点。一般为雨养饲草业,有条件地区发展灌溉饲草业。要突出饲料作物和牧草的地位,提升畜牧业比重。发挥半农半牧、农牧交错区为草原地区生产地家畜提供异地育肥的饲料基地。这地区除和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相同草种外,可以一年生牧草与多年生牧草并重,如饲用玉米、饲料粟、杂交苏丹草和野豌豆、紫云英等既谋求饲草高产,同时要发挥改土功能。
——对于各类农区的中低产田要大力引草入田,以生产优质商品高蛋白苜蓿为重点,纳入粮经轮作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农作制度。既考虑耕地农作体系的农、牧综合安全、丰产、增效,又兼顾耕地的培肥。我国中低产田占耕地60%以上,要充分发挥饲草在耕地肥力上用养结合的功能。同时要对暂时不可利用或难以利用的荒漠、湿地、盐碱、滩涂等土地资源以生物与工程措施结合加以改造。如科尔沁草原上种碱茅改良不毛的重盐碱地。黄河三角洲按管排碱种植高产优质牧草,珠江三角洲以香根草,中南部地区百喜草保护耕地、护坡、减少风雨对土壤的侵蚀等等,都已积累一定经验。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产生一定效应。饲草不仅在畜牧业而且在农业水土保持,石漠化、荒漠化治理,中低产田改造上具有独特功能,草业科学家在这方面也有广阔研究空间。
——对于分布在农区、牧区的大型农牧场,应该从饲养畜禽的要求出发,建立相应完善的饲料基地,包括粮谷饲料、青绿、青贮饲料以及多汁,促进消化吸收有力泌乳的多汁饲料,调制优质干草,按照农作、生态、耕作和畜牧科学的理论和实践,设计和组织饲料饲草地合理耕作,轮作体系,为本农、牧场持续发展,并为地方农牧业生产做出示范,推动并引领现代农牧业发展。——对粮食高产的南北方农区,应在争取粮食高产再高产同时,利用立体种植、提高复种植数和冬闲田利用等土地资源种植饲草作物,多养草食畜禽,减少粮耗,促进粮食供求平衡。 |
|
上一篇:浅谈饲料厂质量体系的建立与控制 | |
下一条:没有了 |